唐太宗的“绥之以德”政策,使各族酋长心悦诚服,在太宗生前,他们无不尽其力用;在太宗死后,个个失声如丧考妣,以致出现了如下的感人景象: “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剪发、赘面、割耳,流血洒地”,阿史那社尔、契芯何力请杀身殉葬,所谓剪发、势面、割耳都是突厥等少数民族对其酋长死亡时的哀悼丧俗,他们各以本族的丧俗表达对唐太宗的哀思,这正是他们把唐太宗这个“天可汗”当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高君主看待的有力证据。唐太宗父子也以“昭陵制度无疑是多少突厥化”来显示民族关系的和睦。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 “其时太宗一面君临汉土,一面又为漠南、漠北各族之天可汗,参用北荒习俗以和治兄弟民族,自是适当之做作,不得徒以一般之突厥化目之。”
以上事实说明,唐太宗推行“绥之以德”的民族政策,缩小了华、夷之间的差异,使隋末以来日趋紧张的民族矛盾得到缓和,改善了民族关系。
唐太宗的驭夷之方,是对华、夷“爱之如一”。他针砭古来皆贵中华的偏向,匡正为不贱夷狄的民族措置,是他推行德化政策的另一侧面。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坐镇翠微殿,询问大臣: “自古帝王虽平中夏,不能服戎、狄”的原因?接着自谦一番,说自己才不及古人而功业过之,不知其故,令群臣各自尽情以实相告。群臣异口同声,一片赞颂。唐太宗不满意这种不着边际的答复,自行总结了五条成功的经验,其中第五条是“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皆依朕如父母”是有来历的,贞观五年,契芯何力曾说太宗是“华夷父母”,这些当然都是溢美之词。不过,他总结了自己在民族政策方面与过去君主的传统做法不同,是符合事实的。其“爱之如一”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