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民国以后,戏剧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表演方法、音乐、舞台设计等都日趋革新。随着改革的浪潮,新剧本不断创作,并吸引了大批观众。梅兰芳、程砚秋等还多次出国表演,向国外观众展示京剧的魅力,戏校也纷纷建立起来。而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剧团撤到了西南大后方。从而把戏曲、尤其是京剧艺术推广到了川、广、云、贵等边远地区。
“话剧”一词在辛亥革命后更逐渐深入人心。但由于它是纯粹的舶来品。民初的话剧在艺术上极不成熟。许多表演仅有一个故事大纲,列出剧中人物,其余对白、动作、表情等皆由演员临时在舞台上发挥,既有造作之嫌,而且又杂无章,故后人称之为“幕表剧”。因当时“文明”一词盛行,故这一类演出后又皆冠以“文明戏”之名,各种演出剧社也纷纷成立,使“文明戏”几乎遍及全国各个城市,中国早期话剧也多与之混淆。五四运动以后,话剧运动逐步展开。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话剧运动达到了高潮,这门艺术也真正实现了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