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孔子,这位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的伟大人物,在他的时代也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常面临他人的误解,甚至屡遭质疑、攻击和迫害。然而,这些困境和磨难从未动摇过他的理想和志向。孔子所追求的,并非世俗眼中的功成名就,而是那份深植于内心的仁爱之心。正是这份对仁爱的执着追求,塑造了孔子伟大而光辉的人格。
当然,孔子并非始终沉浸在忧愁和痛苦之中。他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这种“无入而不自得”的境界,使他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原文】
仆之不肖,何敢以夫子之道为己任?顾其心亦已稍加疾痛之在身,是以彷徨四顾,将求其有助于我者,相与讲去其病耳。今诚得豪杰同志之士,扶持匡翼,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谗妒胜忿之习,以济于大同,则仆之狂病固将脱然以愈,而终免于丧心之患矣。岂不快哉!
嗟乎!今诚欲求豪杰同志之士于天下,非如吾文蔚者而谁望之乎?如吾文蔚之才与志,诚足以援天下之溺者,今又既知其具之在我,而无假于外求矣,循是而充,若决河注海,孰得而御哉?文蔚所谓“一人信之不为少”,其又能逊以委之何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