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这一时期也是作者作品的多产期,此阶段,白朗创作了大量报告文学、特写、散文,小说创作数量相对减少,但也不乏出彩的短篇小说。
爱国主义与民族意识,自由的生命意识与追求,流亡中的怀乡情结,成长与蜕变,国民性问题的思考,这一系列主题的作品多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白朗在聆听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从革命圣地延安返回了阔别十年的哈尔滨,充溢满怀的是迎接胜利的按捺不住的喜悦,同时,白朗更加深入农村与部队,更加广泛而全面地接触广大工农兵,因此她的短篇小说取材范围也随之改变:农村生活的“土地改革的光明生活”[7]与斗争,人民军队的战地生活,描绘解放革命斗争的历史情境,颂扬广大普通农民群众的翻身运动,也赞颂了活跃在战场上的战斗英雄形象,作品中人物成长的主题凸显,比如革命者等光辉形象在斗争与反抗中成长起来,体现出浓厚的生命意识。文学风格变得朗健、清畅、平易。这一阶段的短篇作品有《金不换》《顾虑》《复仇》《孙宾和群力屯》《棺》《一个村干部的成长》《不朽的英雄》《死角》等。
(三)1949年以后
这一时期,白朗的文学创作可谓进入了“黄金时代”[8],白朗心怀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光明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因此,其作品创作题材再次随着时代的变换而转变,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富强民主的希望,对人民的文明和谐幸福的称颂,对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发的欣喜等,都纳入取材范围。白朗开始谱写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进行曲,以她自身最熟悉的工厂、战场生活为主要题材,颂扬了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涌现的一批社会主义英雄和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满腔热血地歌颂抗美援朝志愿军。可以说,“她是一个走在时代前列、敢作敢为的女性”[9]。此阶段白朗的文风趋向高亢、热烈、奋发。此时期的作品有《伟大的友谊》《警钟》《少织了一朵大红花》《温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