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周边的变化,中心一般地也会变得距离原貌越来越远。如果说在开始时,中心的新貌与旧貌的相似之处还比较多,那么大体上越到后来,中心的新貌与原貌的相似之处越少。我们通常会把这些具有相似之点(即平常所说的“共同特征”)的新旧中心的体系冠以一个通名来概括它。例如用“天人合一”这个通名来概括原来的孟子的天人合一和后来的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以及程朱陆王的天人合一。通名的概括性和固定性也助长了“万变不离其宗”的思想。但是现代语言学告诉我们,通名所界定的范围从来不是绝对清楚明确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天下乌鸦一般黑”,但我们并不能担保将来不可能出现一只白色的乌鸦。
3.中心变化的滞后性构成“宗”的概念
前面说道,中心随周边的变化而变化。但周边的变化与中心的变化并不是等速的,周边比中心更敏感,中心的变化速度总是比周边的变化速度要缓慢一些、滞后一些。
语言哲学家蒯因(W.V.O.Quine,1908—2000)根据他的“整体论的检验理论”,认为在整个知识或信念的体系中,居于中心的是逻辑规律和本体论命题,中心以外的周边依次为普遍的自然规律和关于感觉经验的命题与物理对象的命题,中心的命题是普遍性最强的命题,距离中心越远的命题越少普遍性。由于最边远的东西同经验的接触最直接,它们之间的冲突首先引起调整、变化的,是距离中心最远而距离经验最近的关于感觉经验的命题和物理对象的命题,其次则引起普遍的自然规律的调整、变化,最后才引起居于中心的逻辑规律和本体论命题的调整、变化。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其一,即使居于中心的逻辑规律和本体论命题,也不是不可以修正和调整的,即是说,逻辑规律和本体论命题这样的中心也可以随着周边的变化而变化。其二,距中心愈远、距边界经验愈近的东西,其变化的速度愈快,愈靠近中心的东西,其变化速度则愈慢,而中心则不轻易因周边的变化而变化。但说“不轻易”,并不是说中心根本不变。联系到本章的主题来说,这就是,不能认为有不变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