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族音乐流传中国史》书影
这段经历,难得孔德留下了一篇文章——《缙云山下》,刊登在《国风月刊》一九四五年七月第一卷第四、五期合刊。该文开头提到“我自入川七载来,对于山城只是经过,并未作居留计划。二度入川,又到了川北的潼川,小住两载。去岁重踏进山城,住在复兴关上,正当扬子江入口处”。入川七载,可推断孔德大约于一九三八年离开上海到四川。潼川小住两载,即孔德在书院任职时间。“当时我想复兴草堂,同吉林高晋生兄筹商,在潼川创办草堂书院,以发扬东方文化,研读经籍为主。后经教育部认可,改名为草堂国学专科学校。一时川东、川西、川南、川北,来从游者甚众,地方上由羡慕到妒忌,由妒忌而谋攘夺。结果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褫去了幺魔小鬼的游魂,发出万道金光。由潼川炳耀到北培金刚碑,都炼成金刚不坏之身了。”
此文富有激情,可见孔德心迹,不妨多抄几句:“草堂,杜工部自成都迁到潼川。我今由潼川,迁到北碚。杜公草堂,是他一身寄托的地方。我的草堂,可以说是抗战时代一个精神堡垒。我们要孕育无限的继往开来的力量,为万世开太平。”“草堂,是继承黄帝子孙的血统,并保持着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去蜕变成功一个世界性的文化。那我们在此,并非嘲弄风月,看了春花秋月,听了蝉鸣鸟噪,欣赏这个大自然环境了。缙云山霞草堂,是与日月同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