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童话发展史
中国童话的发展同样走了一条从口头叙说到文人叙述的道路。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童话的发展呈现出更明显的阶段性。
1.民间童话阶段
流传于民间口头的童话,大都散失,只有部分作品以各种形式散见于古籍杂著中,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更多的古代童话保存在志怪小说中,如《玄中记》(晋·郭璞)、《搜神记》(晋·干宝)、《搜神后记》(晋·陶潜)、《述异记》(南朝·祖冲之)、《酉阳杂俎》(唐·段成式)等,保存的一些经久不衰的名篇有《李寄斩蛇》《眉间尺》《白水素女》《叶限》等。志怪小说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日臻成熟。此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童话不再是简单地对民间奇闻轶事的记录,而是有了一定的文人创作成分。此外唐、宋、元、明、清历代的传奇、话本中都保存了一些具有童话性质的作品,如唐代的《柳毅传》《南柯太守传》、明代的《中山狼传》、清代的《虎媪传》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长篇小说也具有部分童话特色。这些文献中记载的作品虽然具备了幻想故事的基本特征,但毕竟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在语言表达和叙事风格上也没有自觉的儿童意识,因此并不能算做严格意义上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