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成为中国史学思潮的主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发展变化出现了新的态势。一方面是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对历史发展认识的理论和方法;一方面是史学界通过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辩难,唯物史观同中国历史结合的程度更加紧密了。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自主性意识进一步提高。我们应当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各种史学思潮都有自身的特点,但相互间也并不是没有任何联系的。郭沫若在1929年写道:“大抵在目前欲论中国的古学,欲清算中国的古代社会,我们是不能不以罗(振玉)、王(国维)二家之业绩为其出发点了。”[40]可见马克思主义史学同新历史考证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周谷城在1944年讲到“创造中的新史学”时,一方面指出:“整理史料,乃创造新史学所不可忽视的基本工夫。直至最近,又有疑古辨伪之风,此殆可视为乾嘉以来考证风气的继续。”一方面又指出:“在疑古辨伪与考古求真的过程中,纯粹史学或史学方法论,亦有作者,如梁任公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等是也。”[41]这是把疑古辨伪、考古求真同“新史学”联系在一起了。但是,各种史学之间,毕竟又有很大的不同,以至有根本性质的区别。因此,当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逐步深入探讨时,这种不同和区别就更加凸显出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自主性意识也就随之而增强。1956年11月,胡绳在《历史研究》上发表长篇论文《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成为科学——论现代中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观念》,对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做了分析。作者在此文的最后写道:“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使历史研究真正成为科学,就因为它是彻底消除在历史研究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理论。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保障人们无病无灾的灵符,而是引导人们克服各种困难而正确地前进的指针。”“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也同样会失足落到主观性和片面性的陷阱中去。”[42]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见识和睿智,他所担心的人们“掉以轻心”的事,果然被他言中了。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居于主流位置的条件下,逐步滋生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作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理解和运用的错误倾向,这同当时政治上的“左”的倾向相结合,形成史学发展中的一种违背历史主义原则的史学思潮。这一思潮的影响几乎涉及历史研究的各个领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作用: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被片面地加以解释,二是历史研究的实事求是原则受到严重挑战,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科学性、权威性被严重损害。1962年,翦伯赞发表《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文,强调“历史主义是重要的”,“必须把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结合起来”[43],并对此做了精辟的分析。可惜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此文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相关影视:印度电影国际影坛